摄影 旅行 随笔

品味金庸武侠中的处世哲学和男女之情

日本有AV,韩国有爱情,美国有高科技,英国有绅士……而中国走向世界的招牌,我想就是武侠剧了!只是不了解汉文化和历史的人很难品出武侠中的所有滋味,这是一大遗憾。

故事中有武侠,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思考政治和人性;贯穿其中也有言情,其对男女关系的思想高度也绝非庸俗爱情小说可比。

笔者读过《鹿鼎记》和《天龙八部》的全本,迫于时间有限,其他均只读了开头和结尾的若干章节。但我尤其注重”世纪新修版“对结局的改动,这些改动是极有意义。电视剧只看过80后群体中最流行的那个版本。在此简单写写我的读后/观后感。

一、代表作品品读

按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先写三部。


【天龙八部】

金庸大师这部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并涉及西夏、辽、大理、吐蕃等多个外民族国家,以及燕国的后人和早期的女真部落。这些外民族与中原汉人的关系错综复杂。而汉人内部自相残杀,已暴露体制之殇和自取灭亡之势。

有人别有用心诬陷乔峰,帮中即使有人明白事实,也只能阿谀跟风。这反映了世人之劣性。

少林寺高僧到最后都会冒出一个情人出来,我想这是因为人只有经历过凡尘一切,才会看破它们。没有下山体验过花花世界的少林小弟子不能算真正看破红尘,只能算没有机会接触红尘。

有女人说,她心中最理想的男人形象是乔峰。乔峰是一个完美的男人,但是并不是每个女人都有幸成为阿朱的。从另一个角度说,乔峰中意阿朱,也是她自己修来的。第一,阿朱不像马夫人那样贪图虚荣,企图征服男人,而是真心真意为了乔峰,不计较自身得失,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性命;第二,阿朱不像阿紫那样,任性自我,而是切切实实处处帮乔峰的大忙。能同时做到这两点,也绝非易事。

人间有三毒:贪,嗔,痴。贪,就是贪得无厌,不知适可而止;嗔 就是仇恨,冤冤相报何时了;痴,就是过分痴迷于一个人或事物。此三者是痛苦的来源。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执迷不悟——这也许是这部《天龙八部》想要表达的思想主线。

故事中的所有情节,都围绕着“贪嗔痴”三苦而展开。而乔峰和段誉这两位男主角,前者有“嗔”,是对杀父愁人,后者有“痴”,是对神仙姐姐以及和她长得一模一样的王语嫣。到最后,乔峰和段誉都解开了他们心中的这一“苦”。旧版《天龙八部》中,段誉和王语嫣最后在一起了,但“世纪新修版”中,王语嫣还是留在慕容复身边,虽然这样的修改让许多读者或观众失望,但我想金庸先生一定有他的思考。而我认为,段誉最后没有与王语嫣在一起,正好说明他解除了“痴”苦,这与小说思想主线相吻合,因此这样的修改是很必要的。联想现实中的男女之情,许多的痛苦何尝不是来自于大家对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段情“的“痴"呢。真心之爱,应该是超脱于”痴恋“和”占有“的,同时也超脱”贪婪“和”嗔恨“,如此才能有美好的结果。这也许才是金庸先生想要表达给读者们的价值观。 
”贪嗔痴“三苦,应以”贪“为首。虽然乔峰有”嗔“苦,段誉有”痴“苦,但他们都没有”贪“苦,换句话说,他们都是淡泊名利之人。淡泊名利,是金庸每一部作品中所褒扬的英雄人物的共同的品质。 
 

【笑傲江湖】

这部小说中涉及的民族国家政治内容不多,主要表达了对人性的一些思考。

那些受制于各种名利荣辱的人最终都没有好的归宿,而淡泊名利的令狐冲最终能笑傲江湖。行侠仗义,又淡泊名利,正是金庸先生心中理想的英雄形象。

令狐冲遇到了三个女人,最终留在自己身边的是魔教教主的女儿任盈盈,这也寄予了金庸先生对理想伴侣的一种情怀。和青梅竹马的小师妹,男爱女而女不爱男,令狐冲占下风;和中途救助的小尼姑,女爱男而男不爱女,令狐冲占上风;但和魔教教主的女儿,则是男女共生情愫,惺惺相惜。从人物性格来说,小师妹出生名门,致性格太任性;小尼姑涉世未深,过于单纯;而魔教之女,成长经历塑造了她成熟练达又渴望真情的人生态度,能真正陪伴令狐冲共闯江湖。二人分别出生于正魔两教,能结为连理也体现了化敌为友的胸怀和气度。

笔者没有完整读过每一版原著,但注意到金庸先生在第二次修订的世纪新修版《笑傲江湖》的结尾加了一段话,言令狐冲一生所求逍遥自在,但结婚后不免受到拘束,无法继续逍遥自在了…… 金庸先生之所以在完美的爱情故事结尾加上这一段煞风景的话,我想肯定也是寄予了其新思想的。从我自己的生活感触来说,也觉得一段感情往往在最初彼此爱慕的时候才会最美好,随着关系的进展,言行举止间不免产生拘束。金庸把产生这种拘束的原因解释为“欲求”,曰“首先得做到无欲无求,这才能无拘无束”,这个解释我表示认可。小说中令狐冲对小师妹,小尼姑对令狐冲,均产出了不当的欲求——恋人关系,于是受到了束缚;而令狐冲和任盈盈的爱情是两情相悦,并非任何一方一厢情愿地过分“索取”的结果,所以能走到一起。但是自从他们结了婚,“全心全意”“忠于婚姻”之类的“欲求”便产生了,于是也无法像以前那样逍遥快活了。因此,《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想表达的价值观其实是一致的,那便是佛家的思想“无欲无求”,至少是“没有不当的欲求”。人若能做到这一点,便会逍遥自在,快活无比了。

 

【鹿鼎记】

交朋友,拉关系,行走江湖,聪明伶俐的嘴巴固然重要,但有经济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托人办事,小费绝对少不了。韦小宝能有后来的发展,最关键的机遇是获得了天使投资人——少年康熙的资助!

时至大清朝,这一部金庸作品中描绘的“英雄”,已经不是过去那样的武功高强又光明磊落的人,而是耍尽心机和阴招的毫无典型英雄气概的市井之人韦小宝(原著中的韦小宝,非电视剧改编美化版)。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满人最终能坐稳江山,重要原因之一是康熙的“满汉和亲”政策(这可能与康熙“半个满人,半个汉人”的出生背景有一定关系),原因之二是汉人内部自相残杀,不团结。满族人的前身金人不行,蒙古人也坐不稳,但是为什么满人能成事,是因为他们吸取了过去的外民族统治中国失败的教训,他们最终做到让汉人权贵和自己和平共处。而对汉人来说,这也同时解决了汉人内部无法选出老大的难题。

七个老婆中,韦小宝真心爱的只有双儿,其他的都只是自己的玩物,满足男人的征服欲而已。双儿的价值可归纳为三:①青梅竹马之情(据陈小春版电视剧剧情);②七个老婆中唯一真心对小宝好,不计较自身利益的人;③成熟大气,不任性,切切实实地几次帮了小宝的大忙。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原著中的双儿,是继大老婆、小老婆之后的第三个相好,并非像陈小春版电视剧中那样从小一起长。电视剧的剧情,更完美,更让人感动;但是原著的剧情,更加接近现实。因为在现实中,笔者很少听闻哪对青梅竹马或者小学的初恋情人最终在一起了,或者回心转意跟老相好在一起了。人总是在有所经历之后,才遇到自己的真爱的。双儿便是在韦小宝将她与之前认识的两个女人进行比较后,才凸显出她的可爱之处。之后韦小宝遇到了美貌的阿珂,对她痴痴地迷恋,但是到后来从伯爵府逃出来时,才发现自己对双儿的挂念其实更多于阿珂。这些思想过程的变化,很真实,也让人有所思考。

金庸小说翻拍成的电视剧,大有改动者不少,但陈小春版大幅度改动后,却仍然被许多人认为经典,甚至比原著更让人接受,也许是出于人们心中的理想主义情怀。人们总希望自己看到的男主人公,是个英雄,男观众托之以自身,女观众则托之以自己的爱人。这样的改编,笔者也觉得挺好,金庸先生也应该对合理的改编持包容态度。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原著《鹿鼎记》确实没有像陈小春版电视剧那样,把韦小宝塑造成一位英雄。韦小宝其实至始至终都是一位毫无英雄气概的、满嘴粗话的、不折手段的、贪图一己私利的、苟且偷生的小滑头(甚至满口“操”字,“他妈的”就更多了),故事发展到最后,韦小宝仍然惦记着将鹿鼎山中的保藏纳为己有,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小说至始至终都没有褒奖韦小宝,也没有批评韦小宝,也许只是对这一类”中国人“的真实写照罢了。本人认为,塑造积极正面的英雄形象固然是文化所需,但将原著无意褒扬的主角硬是改编成了英雄,反而从侧面将巧言令色、油腔滑调的这些不光彩的品性潜移默化间灌输到现在的中国人价值观里,让人们理直气壮地觉得这样做是对的,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好是坏,且不好说。

 
 二、金庸笔下的江湖及其所推崇的处世哲学 
 
金庸15部武侠,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六部,《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鹿鼎记》。其中第2~4部合称“射雕三部曲”,以金灭北宋、宋元灭金、元灭南宋、最后汉人重新夺回江山建立明朝的历史作为背景。这段历史中错综复杂的民族恩怨给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土壤,因此金庸先生才思汹涌,接连写了3部长篇,一举登顶武侠文学领域的巅峰。这三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也都在民族大义和儿女私情两难全的矛盾之中展开。《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为北宋初年,发生在《射雕》之前,这个时期中土地区为汉人统治,而北面的辽国,西北的西夏国,西面的吐蕃国和西南的大理国,均对富庶的中土地区虎视眈眈,而燕国的后人和早期的女真部落也打着他们的算盘。而这么多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恩怨,最终被和平化解。《笑傲江湖》没有交代明确的时代背景,金庸先生自己在后记中也说,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但一般被认为是发生在明朝。《鹿鼎记》发生在清初康熙时期。另外,《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也较有名,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其思想价值远在同年代的《还珠格格》故事之上。 
 
剥离其中的几个男主人公,来看看金庸先生笔下描绘的英雄们有何异同。 
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金庸先生自己对“射雕三部曲”中的三个男主人公进行了分析。概括如下:郭靖诚朴质实,在大关节上把持得很定,小事要黄蓉来推动一下。郭靖在黄蓉与华筝公主之间摇摆,纯粹是出于道德价值,在爱情上绝不犹疑,但若黄蓉做了有违道义的事情,郭靖会毅然决然地站在道义这一边的。杨过的心眼则比郭靖要深得多,在感情上也比郭靖更加深情狂放,矢志不渝,视社会规范如无物(因此有人分析他一定是天蝎座的)。张无忌的个性比较复杂,虽然有狭义之气,但性格比较软弱和犹豫。在爱情上,始终拖泥带水,自己也不知道爱哪个更多一点(因此有人分析他一定是天秤座的);一生只记得别人的好处,宽恕别人的缺点。中国成功的政治领袖,第一个条件是“忍”,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第三是极强的权力欲。张无忌半个条件也没有。周芷若和赵敏却都有政治才能,但政治才能太强的姑娘,往往并不很可爱(这也许是“世纪新修版”中金庸先生对张无忌和赵敏的归宿进行了“去完美化”处理的真正原因)。以上金庸先生自己的分析,已然将他的价值观表达得非常明白,那就是:淡泊名利。无论是对男人,还是女人,贪图功名权利都是不好的。郭靖重情重义,杨过为爱痴狂,张无忌来者不拒,其三人性格各异,但在价值观上,具有“淡泊名利”的共同点。但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人可能也是淡泊名利的,这是不可推崇的,因此还需要加一个“行侠仗义”的特点才能成为英雄。因此,“射雕三部曲”中的男主角,都是既“行侠仗义”又“淡泊名利”的英雄。再看《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和段誉,前者铁骨铮铮,后者软弱退让,但他们都是故事中的英雄,都做到了“行侠仗义”和“淡泊名利”。《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则一生所求逍遥自在,根本不把名利放在眼里。那些受制于各种名利荣辱的人最终都没有好的归宿,而“淡泊名利”的人可以有一个好的归宿,既“淡泊名利”又“行侠仗义”的人能成为英雄。最后看看韦小宝。这个人物争议之大,狠狠地挑战了“英雄”的概念。陈小春版鹿鼎记把他解读成一个英雄,而更多的挑剔者认为他根本不是一个英雄。然而在“世纪新修版”的后记中,金庸先生亲自给出了说法,他认为,韦小宝除了“讲义气”这一点之外,其他的东西都不值得人学习。因此,金庸先生是选择性褒扬韦小宝的。然而我们对照上面对金庸笔下英雄人物的总结,“行侠仗义”和“淡泊名利”这两点,韦小宝身上有没有具备。韦小宝此人,“行侠仗义”是有的,但是是有条件的,经过利益权衡的,在行侠仗义的过程中也不择手段;“淡泊名利”也是有的,他不愿意做皇帝,宁可做一个大老板,但是他爱财,爱女人,因此只能算是淡泊于“名”,却受制于“利”。所以,韦小宝不是英雄,最多只是半个英雄。  

三、金庸先生笔下的男女之情

如果说“淡泊名利”和“行侠仗义”是金庸先生理想中的英雄形象,那么他对理想中的女性伴侣又有什么期待呢?我将其总结为“不计得失”和“实实在在”,这无疑与理想英雄形象是一同一个道理。
所谓“不计得失”,与“淡泊名利”同理,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真心真意对心爱的人付出自己的爱,从而自然地换来对方的爱,而不是带有目的地索爱。
所谓“实实在在”,与“行侠仗义”同理,就是得有所作为,切切实实地给予对方想要的东西,而不仅仅只是口头上和表面上的关爱。

不论是《天龙八部》中的阿朱,《笑傲江湖》中的任盈盈,还是《鹿鼎记》中的双儿,她们不可代替地得到男主角的真爱,打败第三者们,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心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付出,而不计较自身之利益得失。
因此也可以这么说,爱的意义是“付出”,而不是“得到”,先有“付出”,再有“得到”。这个“付出”,是实实在在的付出,而不是表面上的关爱,更不是以“爱”之名来索取。

这个领悟得益于笔者最近读过的一篇杂志译文,讲“幸福的人生不等于有意义的人生”。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常常在抱怨自己不幸福,更有许多人认为人生意义在于追求幸福的过程,然而幸福的人生与有意义的人生并不能画上等号。两者的区别在于,“幸福的人生”关注的是“得到”多少,而“有意义的人生”关注的是“付出”多少。我们“追求幸福人生”的过程其实是“索取”的过程,显然没有“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来得高尚。
世间许多人在感叹“这世上除了亲生父母之外,没有人真心对自己好”。而我觉得之所以会感到此般委屈,恰是因为其思考的角度是“索取”,而不是“付出”。父母总是会无条件地对子女好。一个人行走于人人独立平等的江湖之中而得不到真爱,说明其为人处世的逻辑是“索取>付出”,最终连恋人也背叛,迫不得已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关爱,实乃“索取”之至也。
世间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包括过去的自己),喜欢挂着一句口头禅——“我就是我”,言外之意就是,必须由外界来迎合自己,不可能自己去迎合外界。这同样也是一味“索取”而不懂得“付出”的思维模式的体现。这种想法的人也许会有很多的慕名追求者,但都不是他所满意的。
所谓“我爱的人不爱我,爱我的人我不爱”的困局,不是因为好高骛远,就是因为“付出”不够,根源是我们的社会中时时处处都在兜售的“得到>付出”之利己文化。
“得到”,永远是由“付出”所自然而然回应的结果,过度的“索取”也许可以满足一时之需,最终都是要还的,强求终将是徒劳。一个人要得到幸福,首先要“提升自我价值”,然后“付出”,最后加一点点“缘分”因素。而不是整天抱怨“没有真心对自己好的人”。如果人放下了“得到>付出”之利己贪念,他就不会觉得这个社会中充满了不安全感,也不会觉得人间处处无真情了。

四、得失之间,有“易”之“道”,有“佛”之法

金庸笔下真正的“英雄配美人”是这样的:
为英雄者,“淡泊名利”,又“行侠仗义”,
而美人之爱,“不计得失”,又“实实在在”。
“淡泊名利”者,最终快乐而有善终,“不计得失”者,最终能收获真爱。

所谓古往今来,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吉藏凶,凶藏吉。此为”易“之”道“。
不论是武功招式,还是人物事件,金庸小说中引用《周易》之处不计其数,”易“之理,更是蕴含在几乎所有武功招式和人物事件之中。《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与《周易》哲学一脉相承,在小说中亦是多次出现《道德经》原文及其逻辑思维。这使得金庸武侠作品的内涵上升到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高度。
而佛教,亦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哲学体系之中。金庸武侠小说中是极力推崇佛教“无欲无求”价值观的。而《天龙八部》更是拿佛家术语”天龙八部“直接作为小说书名,并用五十回波澜壮阔的恩怨故事告诫我们解除人世间的”贪嗔痴“三苦。《天龙八部》也因为其极大的营养价值而被我和许多人奉为金庸之”最“。
 

章鱼 2015.1.11~2015.1.22


评论
© 宝石山下二弄 | Powered by LOFTER